巴洛克一詞呢,是用來稱呼那些產生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并且是在1600到1750年間,繁榮起來的音樂和其他一些視覺藝術,這個詞最初它是源于葡萄牙語,它最初的意思就是指一種珍珠,這種珍珠的個體比較大,但是,形狀是比較沒有規則的。后來這個詞引申到了其他國家的語言之中,比如像在意大利語中,它就來自有了像任性,還有幻想,還有一種沖突這樣的含義。以后在法語中它又有了兜圈子這樣的意思巴洛克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藝術領域中,是出現在建筑還有雕塑藝術,這兩種藝術里,按照當時人們的理解,東病巴洛克這個詞的含義是指那些過于雕琢的修飾,還有一種比較怪誕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貶義,巴洛克這個詞作為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的一種歸納,可以說它的用意是比較復雜的,它既沒有一個統一的內涵,又缺乏美學上的立足點。所以,當時,以及以后很多的文藝理論家們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大多都是采取的一種回避的態度。很少有人用這個來描述這個時期的音樂。
在繪畫史上,巴洛克這個詞,它具有明顯的貶義成分,它是指在文藝復興后期以來,在創作中所出現的一種蛻變現象。至于在音樂中是不是有這樣的含義,人們的觀點并不太一致。比如像1967年出版的音樂辭典,這個是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非常有名的盧梭,他的觀點就是,他說巴洛克音樂是這樣一種音樂,他定義的就是和聲既混亂,又充滿了不和諧音,旋律粗糙,音樂發展趨勢不自然,這是盧梭給巴洛克音樂的定義,很明顯是貶義的。
第二種觀點就是德國的藝術史學家,海因里希,韋爾夫林,他在一篇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一書中,對巴洛克所做出的評價是充斯馬肯定的。
第三個觀點就是18世紀末新古典藝術家用巴洛克這個詞來嘲笑那種417世紀意大利的文學還有藝術風格。第四個觀眾就是本世紀,也就是20世紀初的時候,音樂學家庫特薩克斯這是很有名的一個音樂學家,他又鎮或該將海因里希的觀點做了發展,在音樂史,還有整個對音樂的評價當中,肯定了巴洛克音樂這是四種比較有名的對巴洛克音樂的評價。在19世紀之前,歐洲的大多數人,對于他們的審美觀點是以古典主義作為唯一的一種審美觀點,與古典主義這種穩定的對稱的比較和諧的這追藝術風格不相符的其他一切風格,他們都予以否則,像巴洛克這種與古典主義恰好是相對的藝術風格,他們率先作出的是批判的態度,在19世紀以料心呀法獲余后人們充分地了解到了巴洛克時期的藝術風格,它所具有的那種感人的魅力,所以,逐漸對巴洛克整個的音樂有了新評價,在音樂方面,人們逐漸地意識到巴洛克音樂,可以說是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奠定了歐洲音樂發展的基礎,因此可以說,了解巴洛克音樂,對了解整個西方古典音樂的發展,對了解西方音樂的基本風格特征,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巴洛克這個詞語的概念。
第二個是它的時代背景。在文藝復興以后,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還是處于動蕩不安之中,大家知道,1640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個時期就標志著歐洲社會從此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新興的獨立的政治勢力,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在這社會體制,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同時,在死心和文化領域,恰好是由文藝復興,向啟蒙主義運動過渡。在這個時期,在藝術領域,各個藝術門類,都在積極尋求自己的發展方向。探索進一步提高自身藝術表現手段的一種途徑,這就使整個藝術門類,充滿地勃勃生機。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科學技術也有飛速的發展。因為在16世紀后半葉的時候,隨著宗教戰爭,這個如果大家學過世界史的話,會知道這一段歷史,隨著宗教戰爭的爆發,開始有了新的神學和新的哲學,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精密科學的產生,比如說,數學,現代物理學,這些大部分都是在巴洛克前后產生的藝術家們有從中受益匪淺,這個時期的藝術領域,從繪畫,建筑還有雕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們在造型還有觀念上都有一些大膽的表現,其共同特點就是結構的宏大,對稱的嚴謹。另外注重裝飾性與戲劇性的對比。首先說在繪畫方面。
這個時期的繪畫作品,主要表現的特征就是在教堂中的天頂畫,在這些作品中,畫家充分應用了光的這節奏感,使人在看畫面的時候有一種動感,注意這個時期開始有動感這個詞,在建筑方面,也充分展示了巴洛克藝術的主旨,他們所追求的就是一種動感,這與巴洛克之前的文藝復興志氣,巴洛克之后的古典主義的那種祥和平和平靜穩定沉靜這樣一種感覺,截然相反,他是充滿地一種流動性,一種對比,雕塑藝術,這個時期也是體現巴洛克藝術風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至于音樂上,這個時期也是在探索與創新中,使音樂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這個時期音樂方面的主要成就可以歸納為這樣三點,第一個就是歌劇藝術的產生。歌劇藝術意大利產生,并且,逐漸遍及到了歐洲各國。第二點就是大小調式還有現代和聲體系的逐步完善。剛才我說,巴洛克音樂是歐洲音樂的一個基礎,它影響了歐洲音樂發展300余年,其中,大小調式,和和聲體系,這個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三點就是聲樂和器樂作為音樂的兩種主要表現方式,開始走上了各自獨立發展的道路。這是主要體現這么三點。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歌劇。之所以把巴洛克音樂它的起點定為1600就是因為這一年是歌劇的產生。在意大利,音樂與戲劇的結合這個歷史可以說是非常的久遠無論是民間的那種具有故事情節的一種表演,還是宗教宣傳教義的那種神秘劇或者是宗教劇,他們都是以舞臺綜合性藝術的形勢出現的。這樣呢,就為歌劇的產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剛才已經提到過,歌劇是一個綜合性舞臺藝術。它綜合了什么呢?綜合了戲劇,綜合了文學,綜合了舞臺美術,綜合了表演,還有就是綜合了音樂。出去這樣說的話,歌劇的定義就是集戲劇文學舞臺美術表演音樂于一身的綜合性舞臺藝術。根據這個定義大家想一下,你所知道的除了歌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音樂題材符合這一定義的應該能說出來的,咱們國家的。戲曲戲曲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這樣舞臺綜合性藝術。還有一種,像音樂之聲,窈窕淑女,音樂劇,音樂劇同樣也是舞臺性綜合藝術,16世紀以后,人文主義思想在當時意大利的許多領域,都已經有所出現,人們希望復興古希臘的那種文學和藝術,希望用古希臘的音樂和戲劇再現,真實地表達人的情感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同時,更具有戲劇性的音樂題材,用它來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一音樂鑒賞力或者音樂的需求,這樣,就為歌劇的產生奠定了社會基礎。從音樂發展的內在規律上看,在文藝復興以后,人們的欣賞興趣,已經從那種復調音樂,轉向了一種有一個主要旋律,其他的聲部做和聲陪襯,和聲襯托,這樣的一種主調音樂格式。
同時,歌唱家這個時期,在樂隊或者樂曲的伴奏下,他們演唱單旋律,這樣一種演唱模式,也已經越來越普及。這就為歌劇的演出形式奠定了基礎。這是從歷史上經驗積累上,還有從社會背景上,還有從音樂內在規律上說,都為歌劇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歌劇具體的產生是這樣。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這個城市,這個城市里,有一個藝術沙龍,它里面有這樣幾個人比較著名,像詩人,里努契尼,還有像琉特琴演奏家,琉特琴這個是一種古老的弦樂器。琉特琴演奏家溫琴佐,還有就是作曲家佩里。還有卡契尼,還有一位音樂家就是老伽利略,剛才已經說過伽利略,伽利略他是佛羅倫薩的一個名門望族,他的父親是當地一位有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同時還是數學家。這個藝術沙龍里,詩人就是里努契尼,還有作曲家佩里,他們根據古希臘的神話,創作了第一部歌劇,這個是在1597年創作了第一部歌劇叫《達芙妮》,在當年的狂歡節上首演。獲得很他的成功。這部歌劇的手稿遺失了。據說是在一場火災中被焚毀,這是第一次嘗試,過了三年以后,也就是1600這一年,里努契尼和佩里,他們重新合作,根據阿波羅就是太陽神的傳說,阿波羅與優麗荻茜,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創作了一部割據,就叫做《優麗荻茜》這部歌劇創作以后也獲得了很大成功,并且把他們部分手稿,流傳到現在。所以,現在人們公認的就是1600年,優麗荻茜這部歌劇的誕生就是歌劇藝術這種新的題材的誕生,同時也是歐洲音樂歷上一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時刻,同時,歌劇藝術最初它的創作題材,多是取自于宗教,像圣經,像古希臘的神話傳說,由于大多是在宮廷中表現,所以它就要迎合貴族們的欣賞口味,比如說像優麗荻茜,就是第一部歌劇,他把原本的悲劇性結束,改成了大團圓式,這樣做,從積極的方面說,它表現除了人文主義思想,表現除了藝術家用藝術來征服自然,同時,征服象征中世紀教會統治的攜兒邪惡勢力。在音樂風格上說,早期的歌劇是以聲樂為主,器樂部分只是起著一種陪襯作用,器樂部分,自始自終都沒有單獨出現過,在優麗荻茜這部歌劇中,人們就可以看出,作曲家所強調的是一種朗誦式的宣序調的,大家知道歌劇中,咱們知道的歌劇中有詠嘆調還有宣敘調,所謂宣敘調就是比較口語化,敘述性的,這個時期的歌劇恰恰就是住的朗誦。還有注重的宣敘調性質。這是佩里的創作。
另外,卡契尼就是另外一位作曲家,他的歌劇作品中,與佩里不同,強調的是器樂部分,強調的是音樂化,但是,很可惜他的音樂作品,很少流傳到現在。這是早期意大利歌劇的第一個圣地。就是佛羅倫薩。
在佩里和卡契尼他們完成了使歌劇藝術誕生這樣一個歷史使命之后,他們悄然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發展歌劇這樣一個重擔呢,就轉移到了威尼斯。威尼斯這時候出現了一位在音樂史上,留有重要位置的作曲家就是蒙特威爾第,說到這里,我想給大家說一下,在歐洲音樂史上,特別是在意大利音樂史上,有三個名字比較容易混。像這個時期的蒙特威爾第,還有一個是維瓦爾帝,還有一個就是浪漫派時期的威爾第。這是三個意大利的作曲家,他們都是以創作,歌劇作品,當然,維瓦爾帝創作大量的弦樂作品,都是以創作歌劇作品而著名的。蒙特威爾第呢,他是可以說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僅從他早期的一些牧歌作品中就是一些聲樂題材,牧歌作品中,人們就不難發現,他在和聲的設計,旋律的發展,以及整個作品的結構的處理上,具有著非凡的才華,同時他對于歌唱家的那種詠嘆調,宣敘調的把握呢,也是恰到好處,蒙特威爾第他能夠充分地利用音樂和戲劇的表現手段,他的努力下,歌劇藝術不僅遍及到了意大利的各地,而且,開始流傳到歐洲各國,剛才說的蒙特威爾第,在蒙特威爾第的作品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對情感的把握都是非常的準確。而且恰到好處,音樂的戲劇沖突在蒙特威爾第的作品中,得到了大大的加強。這就充分說明,蒙特威爾第作為作曲家,他有著駕馭音樂與戲劇發展的駕輕就熟的這樣一種能力。
另外作為一位將歌劇藝術推向更高峰的擔負著這樣一個歷史使命的作曲家,蒙特威爾第還積極探索新的音樂表現手段,并且把它們應用到音樂的演奏舞臺,比如大家現在熟悉的有一種裝飾音叫顫音,這個顫音第一次應用,第一次使用就是蒙特威爾第,另外還有一個像弦樂器的,大家如果熟悉這種樂器演奏的話,像小提琴的撥弦,小提琴有的時候是用弓拉,有的時候還是用右手來撥弦,。這種撥弦演奏出現,也是在蒙特威爾第的作品中,在蒙特威爾第晚期的作品中,對歌劇藝術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他對音樂,他把音樂看作是表現人的各種情感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說到這,我引申一下說,在歐洲歌劇的理論中,始終就存在兩種意見,或者叫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第一個就是音樂和戲劇到底突出誰。第一種觀點就是突出戲劇,還有一種觀點就是突出音樂,認為音樂是歌劇的靈魂,另外在一些景象的描繪上,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畫上,和在劇情的轉換,以及背景的烘托等方面,蒙特威爾第他將音樂的作用,都提高到了當時的極限。為此,在聲樂方面,蒙特威爾第他還運用了一些像獨唱,合唱,二重唱,三重唱,這樣的一些表現手段,這就將歌劇的聲樂題材結構,已經趨于完善。從以上種種蒙特威爾第的貢獻來看,說他是歌劇天才不為過。
由于蒙特威爾第在歌劇創作方面的種種貢獻,這就使歌劇藝術從此進入了一個成熟期,這是以蒙特威爾第為代表的威尼斯這個地方的歌劇,這個地方的歌劇還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之處,就是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了有史以來第一所面向公眾的歌劇院,叫圣卡西亞諾歌劇院。在此之前,歌劇藝術基本上都是在宮廷,或者是在豪門的宮殿里演出。這次威尼斯歌劇,下面一個歌劇藝術,它的發展中心就是羅馬。這個也是意大利的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大家知道,這是教會所在的地方,正由于這一點,所以,羅馬的歌劇藝術,它的題材都是宗教的。它是被教會所桎梏的,它的與眾不同就在兩幕劇之間,就是歌劇的幕與幕之間,穿插著一些詼諧的滑稽的表演。
這也許就是現代喜歌劇的前身,意大利歌劇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在那波里渡過的。這個時期,也為人類音樂史上貢獻出了一位杰出的任務叫做斯卡拉蒂,那波里這個城市它的主要貢獻就是為意大利歌劇體系增添了正歌劇這樣一個題材,并且把這樣一種歌劇的形勢,統治歐洲歌劇舞臺長達100余年,那波里歌劇的特點,第一個就是歌劇的藝術家們,首先將音樂提高到第一位,這剛才說過,歌劇的爭論,強調歌劇是用音樂來反映人類情感以及戲劇性的藝術。第二點就是獨唱藝術,這個時候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歌唱家們,他們注重自己演唱技術的修養,這就使演唱技巧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帶來的弊端就是在歌劇藝術中,注重的是炫技,就是大多數是炫耀自己的演唱技巧,而忽視了劇情。
第三點就是確立了樂隊的編制,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剛才說過,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的主要成就就是聲樂和器樂的各自獨立發展,其實在這個時期,樂隊開始它脫離了作為聲樂的附庸這樣一個地位,開始在歌劇藝術中,開始有它自己獨立展現的機會。并且形成了一種樂曲的演奏模式,這種模式就快,然后,中段是慢,第三段又是快,就是快慢快,或者是慢快慢的這樣一種模式,這樣一種模式,對后世的影響很大。這種模式是交響樂中的奏鳴曲式的前身。這個如果咱們學音樂史,開始到最后講下來的時候,會理解到這個時期,速度上的變化,其實對厚利,音樂曲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剛才說到那波里歌劇呢,他的代表任務是斯卡拉蒂,他在作品中開始運用了和聲的因素。同時,他將樂隊,開始定型為以弦樂器為基礎,并且,以弦樂器分出了高中低三個聲部,但是看現在的管弦樂隊的編制,基本上都是以弦樂器為基礎的。弦樂器它的四個聲部配置就是整個樂隊的音響基礎。這樣的劃分,最初也是來源于意大利的歌劇樂隊它的結構規模,歌劇藝術在意大利完善以后,開始波及到了它的鄰國,首先是在法國。法國這個時期的歌劇藝術,它與意大利一個很重要的不同點就是他在歌劇中,往往穿插有舞蹈的表演,大家在看一些法國歌劇中,會很明顯地體會到這一點,其中,包括像威爾第剛才說過的,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他創作的有一部很有名的歌劇叫做茶花女,這個可能大家聽說過。像茶花女這部歌劇里面也是穿插了一些舞蹈的場面,這種風格就是法國歌劇的一種代表性的風格。這個時期,法國音樂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一個作曲家叫呂利,這個人他對音樂史的貢獻呢,就在于,他將合唱,舞蹈表演,這種戲劇性完美地融入了歌劇的藝術之中。因為這個人本身他是有意大利血統,后來是在法國成長,并且在法國完成了他的事業。呂利,另外一位非常有名的作曲家,叫拉莫,這個人他對音樂史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史上第一部和聲學教科書。從此,標志著和聲學的產生,同時,也是歐洲傳統音樂主調音樂,作為主調音樂方面一個重要的基石,這是法國歌劇。
法國歌劇的代表作品呢,流傳后世的并不是太多,在法國之后,是英國歌劇,英國歌劇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一個叫做普塞爾,在普塞爾之后,英國的音樂界長達300余年沒有向人類社會貢獻出什么著名的作曲家,就是它本土沒有影響世界的作曲家。一直到19世紀20世紀,布里頓的產生,英國歌劇呢,它有著一些與眾不同之處就是英國的一些作曲家,他注重吸收他們國家的民間音樂,使他們國家的音樂帶有非常濃郁的英國色彩,除了英國之外就是德國,德國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在開始的時候,在巴洛克音樂開始的時候它是處于落后的狀態,但是在巴洛克結束它是處于頂峰。
第二個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之所以把巴洛克音樂的結束點劃在1750年,因為這一年就是巴洛克音樂的一位極大成者,巴赫他的去世,他的去世就標志著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結束和新的音樂風格的誕生。巴赫這個人人們對他的認識也同樣有一個過程,在19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對他的評價,從一開始的一個管風琴演奏家,或者是一個管風琴專家,或者是一個教堂里的管風琴演奏師,這樣一個稱呼逐漸開始擴展,直到最后,評巴赫為西方音樂之父。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展示了人們對他音樂的認識過程。巴赫在音樂史上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節是因為他將復調音樂,推向了一個無人企及的頂峰,第二個節是他完善了大小調。第三個就是他首次將12平均律這個可能大家聽說過,12平均律用于樂曲的或者樂器的創作之中,說到12平均律,這個音樂的律制首先研制的或者首先發現的是我國明代的一個皇室音樂家,叫朱載育,但是首先將它運用于創作和演奏的是約翰 塞巴斯帝安 巴赫,這是第三個。
第四個就是巴赫的作品中,展示了一種人文主義的色彩。大家如果欣賞他的作品,應該是在一種靜靜的狀態下,仔細品位。巴赫的許多作品都是咱們初學鋼琴的人,應該彈到的。比如像創意曲,像賦格曲還有像托卡塔與賦格,這些作品,都是非常有名的。今天呢我想給大家欣賞一首巴赫的作品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這個他寫的是一個管風琴曲,后來被一些作曲家改編成了管弦樂隊曲,咱們今天要看的就是管弦樂隊演奏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另外一點就是音樂中的會合和圖象的結合。
這是第一部分,托卡塔它的前奏。這個托卡塔當時是一種這樣的音樂體裁就是音樂發展比較自由,這就很像咱們國家戲曲里的散板它的速度和它的音樂走勢,都可以根據演奏家當時他的感覺。但是,與此不同的就是賦格部分,第二部分卻是非常嚴密的。這個還是第一部分。就是托卡塔部分。
這是第一部分叫托卡塔,大家如果對西方古典音樂或者西方產生音樂了解少的話,我建議,如果想了解的話,就應該先從巴赫的東西開始。因為,巴赫的東西,它本身你聽起來,好像是比較平,起伏不是太大,但是,里面蘊含著非常深刻的哲理,并且有著很深刻的人生體驗。比如像巴赫這個人,他一生中都是屬于默默無聞,但是他內心世界卻是非常的豐富,這個人與人善良,而且,與世無爭,他甘愿過一種比較平淡的生活。